人民至上
其一,于儒家自然宗教而言,天始终居于先在性、本原性的地位,换言之,天"是最高存在、终极实在,而非其他。
以孔子的思想而言,其核心观念表现为仁,所谓孔子贵仁(《吕氏春秋·不二》),也表明了这一点。⑥张载:《正蒙·大心》,《张载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8年,第24页。
在形而上的层面,中国哲学以天道为关注对象,其考察涉及多重方面。中国哲学所理解的本体与工夫的统一,既肯定了内在精神结构形成于人的知行活动,所谓心无本体,工夫所至,即其本体,⑦便表明了这一点。以认同和承认的统一为视域,对中国哲学的回溯与研究,既应对其中内含的普遍理论内涵给予高度的重视,又需要充分注意它的个性品格和特殊形态。以清代思想为对象,龚自珍在区分训诂之学(包括音韵、文字)、校勘之学、目录之学、典章制度之学、史学、金石之学、九数之学(包括天文、历算、律吕)、文章之学、掌故之学等具体知识学科的同时,又特别确认了性道之学。进一步看,回溯历史,并非仅仅以往古为指向,按其本义,今天的中国哲学史研究,同时具有建构意义,涉及当代中国哲学的生成。
内容提要: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,首先表现为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变迁。与之不同的是诗意地言说,亦即通过诗意的想象等形式表述自己的哲学观念,庄子即其中之一,他常常以诗化的名言阐发其哲学论点,用诗意的形象展示对逍遥之境的追求。18 《朱子全书》第24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,第3709-3710页。
众所周知,道学是整个宋代儒学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,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。气禀伴随人之出生而生,因禀受气之清浊不同,个体气禀参差不齐、复杂多样。43 束景南:《朱熹年谱长编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,第899页。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,若波涛翻浪。
胜其气禀之偏、物欲之蔽而能明其明德也【11】。朱熹68岁时还就此与吕子约讨论,提出只己见便为至当之论,先横着一个人我之见在胸中,于己说则只寻是处,虽有不是,亦瞒过了。
气禀物欲虽然使人昏暗不明,但人有本体之明,只要能克胜气禀物欲,就能复归初心。【41】 针对郑丙、陈贾、林栗等人的反对和叶适对朱熹的辩护,楼钥上奏《论道学朋党》,希望能调停双方,走中庸之道。反道学一派反感奏折中克己字眼,即便人主躬行克己道于上,士大夫为躲避反道学家的讥笑、折辱、仇恨,亦往往有所讳而不敢言,自觉相戒以毋言。9 《朱子全书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,第700、705、711、2788、3800页。
三是克己涉及的是内圣领域,是张载、程颐之绪余,与反道学一派立场不同。因而,克己复礼,不止为学者事,自古帝王皆从这里做工夫。朱熹在构建理学体系过程中,承袭扬雄胜己之私,别出心裁,释《论语》克己为胜身之私欲,这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主要争点。12《朱子全书》第23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,第3020、3030页。
如饥饱寒燠之类,皆生于吾之血气形体,而他人无与焉,所谓私也,亦未便是不好,但不可一向徇之耳。朱子直接释我为私己,【13】认为我与私意息息相关,是消极的需要去除的对象。
楼钥指出,十数年间,但凡奏章中涉及克己字眼,即加以忌讳,反道学一派从克己一词着手做文章,对凡士之端谨好修、谈论经礼者,一切指之以为‘道学。2 郭园兰、肖永明:《论语克己诠释之汉宋分野:从多维视域考察》,《求索》2017年第11期。
杂于气禀而为善之不切,难识而难治。注释: 1 参见郭园兰:《从论语克己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》,《原道》2017年第2期。气禀之私为什么是要克的私欲?一者,朱熹认为,人之善恶贤愚由气之清浊而定。在他之后,训克己为胜私欲非常普遍,蔚然成风。【21】有些嗜欲乃人之必有,不属克的范围,朱熹要克的是陷溺、过分之物欲。禀气之清者,为圣为贤,禀气之浊者,为愚为不孝。
【37】其所指亦是朱熹等道学家。朱熹释克己为胜私欲,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践履和推行克己诠释思想,讲究克己之学,推动克己之道。
非礼而言且动焉,人欲之害仁也。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,如水之壅决,无所不害。
然非礼勿视听言动,则耳目口鼻之欲较多。朱子曰:‘克己之私有三:气禀、耳目鼻口之欲,及人我是也。
39 《宋史》,中华书局1977年版,第12702页。【24】朱熹从克己诠释义胜私欲的角度指出,学者应省察天理人欲此消彼长的关系,学者之学始于革尽人欲复尽天理,学者应以克人欲为事,克人欲就能致其知,就能无不明。二、践履:治心修身与正心窒欲 朱熹注重在实践中贯彻自己的克己诠释思想,包括劝导学者以此治心修身、进谏君王以此正心窒欲等,为自己的学术、政治立场张本。从陈贾、郑丙、林栗对道学的反对奏折以及叶适的辩护奏折、楼钥的调停奏折中,我们可以窥见一斑。
不知哪个是夫子所指者?曰:‘三者皆在里。【2】难能可贵的是,朱熹不仅对克己进行了创造性的理学化诠释,详实阐述了私欲的具体所指,而且躬亲实践,不断加强内圣修养,劝导学者以此治心修身,乃至进谏君王以此正心窒欲。
《论语》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,自孔子提出后,诠释不断,意见纷纭,如释克己为能己胜己之私约身约俭己身责己治己等。私欲害人,甚于寇贼,故必勇往力行克而去之也。
克己复礼作为《近思录》第五卷,是内圣的领域,诚然事关学者修养。28 倪岳:《论语讲章》,《青溪漫稿》,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1册。
有关理学传承,见范立舟:《南宋乾道、淳熙年间理学传衍述论》,《暨南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06年第4期。4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1044页。【18】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有时候损害仁,有时候不损害仁。27 《二程集》,中华书局2004年版,第447页。
学者须是革尽人欲,复尽天理,方始是学。36 李心传辑:《道命录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,第48页。
44 陈来:《宋明理学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,第201页。14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951-953页。
【46】在朱子的倡导和引领之下,宋代学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始终关注修身,即使是著书立说,也更倾向于思考内圣修养,并在实践中落实克己之胜私欲要求。林栗、郑丙与陈贾为同科,他们反道学皆有迎合宰相王淮之意,属派系之争。
评论列表